文字大小:
A
A
A
公司动态
联系 CONTANT 联系我们

深化改革永不止步 ‖ 中铁装备:以变革之力 启发展之航

日期: 2022-06-17
浏览次数: 253

6月16日,国务院国资委副部长级干部李志群率国资委“稳增长、防风险、促改革、强党建”综合集中督促指导组到中国中铁调研并组织召开座谈会。中铁工业旗下中铁装备通过视频连线形式向指导组作工作汇报,围绕增强发展动能、持续深化改革、防范重大风险、加强党的建设等方面,介绍了企业有效应对风险挑战,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取得的丰硕成果。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简报》以《创新引领发展 改革激发活力 打造世界一流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为题,专题介绍了中铁装备以引领中国盾构产业发展为己任,始终坚持“四个面向”,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科改示范”行动,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变革,激发科技创新动能,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经验做法。


深化设计研发体系变革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站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历史坐标,中铁装备设计研发体系迫切需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刮骨疗伤’的勇气,勇于承受‘改革阵痛’,进行一次大刀阔斧、脱胎变骨的大变革;迫切需要进行一次打破体制机制桎梏,解放生产力,激发创新活力,释放发展潜能的大变革……”6月16日,中铁装备技术中心开展主题为“拥抱变革 协同创新 共赢未来”的“大研发”体系变革形势任务宣贯。


深化改革永不止步 ‖ 中铁装备:以变革之力 启发展之航


今年5至6月,中铁装备在设计研发领域实施“大研发”体系变革,进一步推进设计研发资源整合、集中及共享,强化价值链条高效协同联动,打造精干、敏捷和高效的设计研发组织。这是中铁装备深化科研体制变革的“大手笔”。

对于中铁装备这样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设计研发是核心竞争力。多年来,中铁装备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持续激发设计研发体系的生机活力,企业竞争力和发展质效不断提升。

中铁装备实施先导式创新,坚持“生产一代、优化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研发思路,先后参与“863”“973”等13项国家重点科技项目,超前布局第四代半、第五代掘进机技术,开展了激光、水射流等基础技术储备研究,在大型盾构机/TBM主轴承、大排量液压泵、密封系统、控制系统核心部件等领域成功突破了一批“卡脖子”技术,3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形成16项国际领先技术。


深化改革永不止步 ‖ 中铁装备:以变革之力 启发展之航


中铁装备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清华大学等单位成立隧道掘进机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形成了稳定的产学研用合作体系和产业链集群创新能力,参与了所有国家和行业标准制订,大力推动掘进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建立了掘进机大数据中心和云计算平台,引领掘进机行业向智能化发展。


深化人才机制变革

打造高效创新团队


人才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中铁装备以识才的慧眼、聚才的良方、爱才的诚意、用才的智慧,激发人才机制变革的“核聚变”,释放企业发展的强大能量。

立足国内、放眼全球,中铁装备构建“开放式”人才引进机制。在德国、日本等地设立常设机构,构建“国内+国外”协同创新机制,以全职引进、柔性引进、专家咨询等形式,聘请国内外科研领域和盾构行业的权威专家,建立了以院士、大师等领军的科研创新团队,在重点领域大力引进博士毕业生等高层次人才。

中铁装备强化内部挖掘、赛马识才,建立“双通道”人才成长路径。通过技术岗位等级评定、科技拔尖人才评选等机制,打通科研人员发展通道,让研发人员能够“稳下来”做科研。2020年以来,培养国家级、省部级、行业协会高层次人才18人次;重视从优秀年轻科研人员中选拔管理人员,鼓励科研人员走上管理岗位,企业中层以上领导岗位有三分之一来自科研人员队伍。


深化改革永不止步 ‖ 中铁装备:以变革之力 启发展之航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常青树,需要悉心浇灌维护。中铁装备强化培训、因材施教,形成“差异化、定制化、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人员特点及企业需求实施定向培养,通过“集中辅导、业务专训、导师带徒”三条途径,“引进来、走出去、以讲促学、内部轮训”四个层面,强化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近两年,中铁装备培养省市级专业带头人40余人,科研人员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深化激励机制变革

激发科技创新动能


既要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更要用得活、用得好。中铁装备持续深化激励机制变革,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形成“万马奔腾”的良好局面。

坚持崇尚科研、尊重创新的激励导向,建立向科研人员倾斜的薪酬体系;建立健全科技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奖励制度,对获得专利、科技成果奖励的人员进行重奖。

以团队业绩和科研成果为导向,建立基于项目的绩效管理体系。在跨部门研发项目中,对项目团队、成员和部门的绩效进行深度捆绑,将项目目标转化为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提升跨部门协作效率。

构建多模式的创新激励机制,在所属企业设备公司实施岗位分红激励;在重点项目实施“揭榜挂帅”制度,加速攻克了“小直径超小转弯惯导自动导向系统开发”“管片智能辅助拼装控制系统开发”等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


深化改革永不止步 ‖ 中铁装备:以变革之力 启发展之航


得益于深化变革的红利,中铁装备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业绩。如今,中铁装备隧道掘进机产品已遍布国内各地,并远销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加坡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订单总数突破1400台,成为世界闻名的隧道掘进机品牌。

时代的考卷常出常新,中铁工业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持续推进改革,不断交出优异的答卷。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中铁工业所属各单位深入践行“三个转变”,决战决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聚焦重点难点抓攻坚,确保全面完成各项改革任务,确保企业改革取得实效,确保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的不利条件下,全面完成目标任务。



来源:中铁装备
通讯员:张冬


关闭窗口】【打印
  • 推荐阅读 More
  • 点击次数: 8
    2025 - 11 - 07
    11月6日中铁山桥、中铁九桥参建的世界首座千米级双层斜拉-悬索协作体系公铁大桥铜陵长江三桥正式通车为长三角互联互通再添关键一笔长江上新,创下“世界之首”铜陵长江三桥是长江安徽段通车的第11座跨江大桥,大桥全长11.88千米,主桥采用主跨988米的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方案,是千米级大跨度钢桁梁桥在世界范围内的首次采用,跨度位居公铁分层布置的同类桥型世界之首。这座桥,是个“全能型选手”设计“超能打”:主桥采用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方案,兼顾斜拉桥的稳定性和悬索桥的跨越能力,有效提升荷载能力的同时提升跨度,能够充分满足桥梁两岸的通行需求。通行“超高效”:创新采用“上层公路+下层铁路”的双层设计。上层为6线高速公路,设计时速120公里;下层搭载2线时速250公里的沿江高速铁路和2线时速160公里的普速铁路,实现“高速公路、城际铁路、货运铁路”多功能立体通行。钢铁脊梁+云端架梁钢铁脊梁的“精铸师”:中铁山桥负责大桥共计3.3万吨钢结构的制造和拼装工作。承制的30个钢梁整体节段覆盖了悬索区、斜拉区、交叉区三个区域,不同区域钢梁架设方式不同,钢梁受力体系不同、刚度差异大,增加了线性控制难度。自动化,全面采用板单元自动组装与智能焊接生产线,实现了主要构件从下料、组装到焊接的全流程自动化与智能化,从源头上确保了核心部件的精度与质量。数字化,应用桁梁杆件数字化制造,实现高精度钻孔与标准化制造,保证了数千根杆件像“标准零件”一样精准互换。整体化,运用连续匹配拼装技术,像“搭积木”一样将大量杆件和板单元精确预拼装成30个大型整体,成功化解了线性控制难题。云端架梁的“大力士”:大桥的架设,由中铁九桥研制的“大力神”级装备全程护航。边跨和主跨悬臂段由1600吨架梁起重机负责吊装,力拔千钧;主跨悬吊段由2台900吨缆载起重机,像“空中纤夫”一样从跨中向桥塔方向稳步架设。铜陵长江三桥是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
  • 点击次数: 9
    2025 - 11 - 05
    10月31日由中铁重工参建的武汉右岸大道北段工程控制性关键节点——右岸大道开启桥正式建成进入试通车阶段中铁重工负责该桥桥塔装饰提升设备以及防撞设计等工作大桥桥柱跟动画片里的变身器似的大桥还会变身像坐电梯一样垂直升降四项指标亚洲第一武汉右岸大道开启桥机动车道为双向6车道,两侧设置5米宽的行人与非机动车道实现人车分离,行人与非机动车辆可从桥面两侧坡道桥出入。该桥桥梁可升降部分全长104米、桥面标准宽度31米(塔柱断面最宽处46.2米)、提升重量约2650吨、提升高度27米。上述四项数据(桥面长度、宽度、提升重量、提升高度)在同类型开启桥梁中处于领跑地位,居于亚洲第一。什么是开启桥?开启桥是桥梁的一类,也叫活动桥或开合桥。简单来说,这座桥既能打开,又能合上。一般来说,开启桥常见的开合方式有立转、升降和平转三种。右岸大道开启桥为升降式,需要打开时,桥面拉起升高;需要合上时,桥面下降。可以升高多少米?大桥搭载4个卷扬提升设备,可以稳稳牵引着桥体匀速上升,仅需9分钟便从地面升至27米高空,相当于9层楼的高度,提升速度相当于每分钟3米。武汉右岸大道开启桥的意义武汉工业港作为武钢集团的北部门户,工业港河是武钢集团和青山船厂对外运输的重要通道,常年有运输船舶进出,为保障汛期船舶顺利通航,右岸大道跨越工业港河时,必须保证充足的净空高度。如果采用“一跨过河”,桥长将达到3公里左右,不仅建设成本翻倍,还会影响沿江景观和周边居民上下桥。改为开启桥后,桥梁体量大幅缩小,建设成本下降,对周边环境影响也可以降至最低。项目的建成,将有效提升武汉都市圈交通一体化水平,完善湖北省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对服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 点击次数: 302
    2025 - 10 - 10
    9月28日由中铁宝桥参建的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这座“横竖”都是世界第一的大桥将成为连通贵州六枝至安龙高速公路的关键枢纽。花江峡谷大桥全长2890米,跨越被誉为“地球裂缝”的花江大峡谷。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横:山区跨径最长1420米:主桥为跨径1420米的钢桁加劲梁悬索桥,比现世界跨径最长的云南金安金沙江大桥长34米。竖:高度世界最高625米:桥面距水面625米,相当于200多层楼高,比现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高出60米,几乎与“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等高。公司主要负责大桥钢桁梁、桥面系制作加工、拼装、安装任务,共计93个安装节段,总重约22000吨,相当于3座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重量。自项目启动以来,公司综合考虑了大桥设计思路、生产建设标准、自然环境条件、杆件加工特点等各种因素,最终决定采取‘一桥三地’制造模式,主桁在重庆、自贡加工,横桁架以及附属在贵阳、自贡加工,最大限度提高了加工生产效率。生产过程中,通过优化工艺方案,从原来的“3+1”拼装变为四节段连续拼装,使每轮生产时间由开始的12天减少到9天,吊装作业坚持以每天2段的速度均衡推进,保质保量保工期完成了全桥吊装任务。智能管控 高效协同通过使用智能制造信息库,实现对原材料库存实时状况、采购计划和生产需求的精准把控,以及各个环节的紧密协同,极大地提高了整体工作效率,为大桥的顺利建造筑牢了坚实基础 。智能下料 质量保证采用了由预处理生产线、数控切割机、智能套料软件、BIM及信息系统以及网络共同构成的板材智能下料系统,实现了板材从原材料到成品部件的自动化生产流程,生产出的高质量部件被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加工和配装环节,有力保障了整个桥梁制造过程的品质 。虚拟预拼 精度飞跃在钢桁梁的制造过程中,创新性地采用了钢桁...
  • 点击次数: 124
    2025 - 09 - 27
    9月26日,由中铁装备与中铁隧道局联合研制的世界最大直径竖井掘进机“启明号”(中铁1399号)在郑州成功下线。不仅标志着我国在超大直径竖井装备领域实现技术新突破,还意味着沪渝蓉高铁崇太长江隧道项目盾构接收井施工将迎来“智能利器”,为工程高效推进、安全建设注入全新动能。作为当前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竖井掘进装备,“启明号”整机具备超大断面、超深水下开挖能力,开挖直径达24米,最大开挖深度达150米。设备创新采用双臂结构,集成开挖、出渣、导向等功能于一体,搭载了姿态调整、沉降控制等多项创新技术,具备地质适应性强、导向姿态控制精度高、地层感知识别准等特性。依托这些先进技术,“启明号”能在软土、卵石、软岩、硬岩频变的复杂地质条件下,实现“有人值守、无人操作”高效掘进,显著提升了竖井施工的自动化水平,更成功破解了竖井掘进机水下作业“看不见、摸不着、测不准、控不住”的技术难题,有效消除了人员在竖井开挖高危作业环境下的安全隐患,进一步提升竖井施工的效率、质量与安全性。传统盾构始发接收井,多采用地下连续墙做围护,人工配合机械开挖,随挖进行支撑,开挖后进行结构施工,存在工期长、投资高、安全风险大、对周边环境影响大等诸多问题。相较于传统竖井施工,“启明号”通过机械自主开挖,同步装配结构,实现深井作业“井下无人化,井上少人化”,大幅缩短工程建设周期,降低施工风险,为沪渝蓉高铁崇太长江隧道竖井施工提供有力支撑。此次 “启明号” 竖井掘进机顺利下线,标志着我国高端隧道装备取得又一重大成果。该设备不仅将极大提升盾构工作井、通风井的施工效率与安全保障能力,更将为我国重大隧道工程施工注入新理念、新技术、新装备,进一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智能化转型升级。
  • 点击次数: 234
    2025 - 09 - 10
    9月9日,中铁山桥和中铁宝桥参建的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常泰长江大桥正式通车,标志着这座集高速公路、城际铁路、一级公路三位一体的过江通道正式投入使用。今后,从常州到泰州通行时间,由1小时20分钟缩短为现在的20分钟左右。两项世界第一和四项世界首创常泰长江大桥由一座跨主航道的主跨1208米钢桁梁斜拉桥、两座跨专用航道的主跨388米钢桁梁拱桥和一座3×124米的非通航孔钢桁梁桥组成。两项世界第一:创下了最大跨度斜拉桥、最大跨度公铁两用钢桁梁拱桥的世界纪录。四项世界首创:实现了减冲刷减自重台阶型沉井基础、“钢—混”混合结构空间钻石型桥塔、钢箱—核芯混凝土组合索塔锚固结构、温度自适应塔梁纵向约束体系四项世界首创设计。中铁山桥负责大桥(跨江段)主体工程钢桁梁、钢塔制造项目最大标段CT-A6标段,包含主航道桥常州侧Z0-Z86共计44个整体节段,录安洲专用航道桥、录安洲非通航孔桥的钢桁梁、附属钢构件及主塔防撞设施;中铁宝桥负责主航道桥南北钢塔、主航道桥跨中以北钢桁梁(含合龙段)、天星洲专用航道桥钢桁梁及附属结构。合计用钢量约27.2万吨。“五线一系统”引领钢桥制造新模式常泰长江大桥承载着巨大荷载与跨度,其下层桥面采用宽幅非对称结构,以此实现公铁同层功能。鉴于大桥跨度大、荷载能力要求高,主航道桥的上、下层桥面均采用U肋正交异性桥面板,这种桥面板的制造精度要求极高,每一个细节都需精益求精,才能确保桥梁稳固与安全。为保障大桥建设质量与效率,公司构建了板材智能下料切割生产线、板单元智能组焊生产线、钢桁梁杆件智能制造生产线、智能总拼生产线、智能涂装生产线、车间制造执行智能管控系统的“五线一系统”钢桥制造新模式,全面提升了钢桁梁制造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水平,推动我国桥梁制造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助力钢桁梁制造产业实现全面转型升级。技术突破实现毫米级精度控制在制造过程中,项目团...
联系我们
电话:010-83777899

传真:010-83777728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汽车博物馆西路10号院5号楼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2018 - 2021 中铁高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