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大小:
A
A
A
公司动态
联系 CONTANT 联系我们

深化改革永不止步 ‖ 中铁装备用改革奏响践行“三个转变”最强音

日期: 2021-12-14
浏览次数: 385

深化改革永不止步 ‖ 中铁装备用改革奏响践行“三个转变”最强音


2021年11月,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印发“科改示范企业”专项评估结果的通知》,中铁工业所属中铁装备被评为全国21户标杆企业之一,这既是对企业改革工作阶段性成果的认可,更是对下一步坚定改革步伐、推进改革深化的鞭策和鼓舞。


自2020年4月中铁装备入选“百户科技型企业深化市场化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专项行动”以来,在上级党委的大力支持下,中铁装备持续高质量推进改革工作,通过深入学习政策,细化压实责任,聚焦改革重点难点,构建军令状、信息交流、工作督导以及考核机制等,全力在科改行动的五个方面进行发力,确保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奋力开创中铁装备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在完善公司治理上见成效


完善公司治理、更好的发挥董事会等各治理主体作用,对企业确定发展战略、明确研发方向、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考核分配等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决定性意义。


中铁装备从顶层设计入手,做实做好董事会建设,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董事配强配齐,不断完董监事履职机制,落实董事会职权。目前,公司范围内共有5户法人建立了董事会,并实现了外部董事占多数。加强了专兼职董事、监事的管理,对其薪酬及绩效管理进行了明确,提高董事履职的积极性,确保董事都有足够的能力、时间和工作精力完成董事职责。2021年,在上级的支持下,中铁装备还聘请了独立董事,获得了本级董事会对员工总量五年周期管理、工资总额备案管理、中长期激励方案审批和总部机构设置等权限,更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发展动能。


同时,中铁装备在内部管理上不断发力,加快推进“三项管理变革”,通过集成产品开发管理变革,形成一套以市场、客户、需求、产品为牵引,以跨领域协作流程、跨职能项目团队为支撑的高效产品研发体系。以公司供应链管理现状匹配战略需求,科学制定供应链变革任务,通过调研诊断,不断建立与修正预投决策模型,提升供应链管理执行能力。完成内部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推广应用ERP、MES系统,建成工业互联网生态架构,持续优化TBM智能辅助掘进核心算法模型,构建信息化绩效管理链条闭环,加快信息化管理变革。


在健全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上见成效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在健全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上既要着力解决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能上不能下、员工能进不能出的问题,更要形成吸引、培育和保留核心骨干人才的机制。中铁装备着力在用“人”上破冰。


坚持能上能下,中铁装备抓住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这个“牛鼻子”,全面推进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改革,制定所属单位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办法,开展职业经理人公开招聘,集团公司和所属子分公司共10户40人全部签订聘任协议书和业绩责任书,开展年度和任期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兑现薪酬和实施聘任或解聘。


坚持能进能出,构建了人力资源池管理机制,首期选择3家试点单位,实施“调水工程”,每年按照其人力资源总量的5%~10%向公司范围内输送可供调配的人力资源,打破流动壁垒,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了人力资源中心,对考核基本称职、不称职等人员,动态调整进入人力资源中心,进行再培训、再学习,并通过考核重新匹配岗位或直接退出,进一步盘活内部人力资源。


同时,中铁装备全面推进市场化用人机制,建立规范有效的岗位竞聘机制,开展第一批竞争上岗工作,设置竞聘岗位30个,打造了公平、公开、公正的选人用人环境。赛马不相马,使更多有能力、有业绩、肯奋斗的优秀人才不断崭露头角,进一步健全人才选拔体系,优化岗位人员配置;公司发布了“墩苗育苗”实施方案,通过“选苗、育苗、用苗、管苗”,建立各层级、各业务方向的优秀年轻干部队伍,实施专项培训、交流任职、挂职锻炼,加快优秀年轻干部成长,主动打造一支“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干部队伍。


在强化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上见成效


充分激发人才资源的潜力、有效增强人才资源的活力动力,是中铁装备作为科技创新型企业一直在思考的课题。


中铁装备自成立以来,通过不断构建和完善全员绩效管理体系,激发全员活力,今年新制定了“全员绩效管理办法”,变以往的“员工绩效管理”为“全员绩效管理”,实现高层、中层、基层全覆盖,目前已经建成连接高层-中层-基层员工利益共生体。将员工绩效与从事项目和所在组织绩效强挂钩,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营造“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的工作氛围,将员工绩效与从事项目和所在组织绩效强挂钩,同级别考核优秀员工与基本称职员工绩效收入差距将达3倍;中铁装备还采用了组织与员工绩效双优评价模式,优秀的组织产生优秀的员工。以业绩和结果为导向,在企业大力弘扬“功劳文化”,引导员工共同打造组织整体绩效。


积极开展中长期激励,公司所属设备公司作为中国中铁首家岗位分红试点,率先实施岗位分红激励,首期分红激励49位核心技术和市场经营员工共56.1万元,公司在专用设备业务板块推行“同心圆”激励计划,自筹配套资金,进一步打破身份限制、人数限制,将参与研发、经营开发的核心骨干员工纳入激励范围。


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上见成效


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检验科技型企业市场化改革成果的试金石。


中铁装备建立了“七院两站三中心”技术创新平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0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9.02%,2021年开展科研项目109项,截至10月新增授权发明专利67项,累计304项,其中高价值发明专利25项;2020年获中国专利银奖和优秀奖各1项,参与完成的《轨道交通大型工程机械施工安全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中铁装备建立专业研发平台,重点围绕新材料技术、流体科学、智能化、未来开挖技术等基础共性技术与颠覆性技术进行攻关;公司掌握了直径2米到20米掘进机的研发技术,研制的“龙岩号”TBM为世界首台四代半盾构机,其搭载的高压水力破岩技术对于行业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开发出不同断面以及土压、泥水、硬岩等不同适应性的领先产品,异形、硬岩掘进机等16项整机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主参编了所有国家和行业标准,荣获了行业首个“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


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特聘行业专家,整合创新资源,组建攻关团队,投入专项资金,按照集成产品开发模式进行项目化运作;创新激励机制,实行团队工资总额单列,设立专利证书奖和项目关键节点奖励,根据专利获取和任务关键节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和激励。目前,已攻克了主轴承、减速机等掘进机行业“卡脖子”技术。同步推动成果转化,联合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积极孵化基础部件产业,推进产业化进程,打造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进实施重点研发项目“揭榜挂帅”机制,2021年,中铁装备先行遴选出首批7项“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遴选项目的对外张榜,申报不设学历、职称和职务等门槛,通过完善配套激励措施,充分赋权项目负责人,并签署“军令状”限时攻关,开展“里程碑”节点考核激励,引导优秀技术人员积极承担科研项目,激发创造活力和创新动力。


在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上见成效


中铁装备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中铁装备全面落实“两个一以贯之”要求,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修订了公司章程,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实践中还通过修订公司《章程》《党委会议事规则》《总经理工作规则》《“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等,理清党委会、总经理办公会、董事会等权责清单和职权边界,提高决策效率,增强市场化经营自主权。


特别是中铁装备根据企业特点,修订《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评价办法》,综合考虑所属各单位党组织实际,采取差异化考核评比,调整和优化党组织设置,研究制定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方案,推进“蜂巢式”党建再落地,确保党建融入生产经营见成效。


在鼓励大家拼搏努力的同时,中铁装备还制定《经营投资免责事项清单及实施办法》,坚持“三个区分开来”,鼓励敢想敢干的领导干部大胆实践、锐意进取,鼓励长期愿意“坐冷板凳”的研发人员勇于探索、攻坚克难。


倡导“守正创新、六廉兴企”廉洁文化理念,建立“六廉”工作室,持之以恒全面从严治党。公司“蜂巢式”党建案例入选中组部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并获2021年全国企业党建创新优秀案例。


改革永不止步,中铁装备将继续以“三个转变”为指引,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锐意进取,以扎实作风高质量地推进深化改革各项重点工作,不断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做“三个转变”践行和“科改示范行动”的排头兵,为打造中国创造、中国智造和中国品牌贡献力量。


关闭窗口】【打印
  • 推荐阅读 More
  • 点击次数: 178
    2025 - 10 - 10
    9月28日由中铁宝桥参建的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这座“横竖”都是世界第一的大桥将成为连通贵州六枝至安龙高速公路的关键枢纽。花江峡谷大桥全长2890米,跨越被誉为“地球裂缝”的花江大峡谷。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横:山区跨径最长1420米:主桥为跨径1420米的钢桁加劲梁悬索桥,比现世界跨径最长的云南金安金沙江大桥长34米。竖:高度世界最高625米:桥面距水面625米,相当于200多层楼高,比现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高出60米,几乎与“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等高。公司主要负责大桥钢桁梁、桥面系制作加工、拼装、安装任务,共计93个安装节段,总重约22000吨,相当于3座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重量。自项目启动以来,公司综合考虑了大桥设计思路、生产建设标准、自然环境条件、杆件加工特点等各种因素,最终决定采取‘一桥三地’制造模式,主桁在重庆、自贡加工,横桁架以及附属在贵阳、自贡加工,最大限度提高了加工生产效率。生产过程中,通过优化工艺方案,从原来的“3+1”拼装变为四节段连续拼装,使每轮生产时间由开始的12天减少到9天,吊装作业坚持以每天2段的速度均衡推进,保质保量保工期完成了全桥吊装任务。智能管控 高效协同通过使用智能制造信息库,实现对原材料库存实时状况、采购计划和生产需求的精准把控,以及各个环节的紧密协同,极大地提高了整体工作效率,为大桥的顺利建造筑牢了坚实基础 。智能下料 质量保证采用了由预处理生产线、数控切割机、智能套料软件、BIM及信息系统以及网络共同构成的板材智能下料系统,实现了板材从原材料到成品部件的自动化生产流程,生产出的高质量部件被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加工和配装环节,有力保障了整个桥梁制造过程的品质 。虚拟预拼 精度飞跃在钢桁梁的制造过程中,创新性地采用了钢桁...
  • 点击次数: 64
    2025 - 09 - 27
    9月26日,由中铁装备与中铁隧道局联合研制的世界最大直径竖井掘进机“启明号”(中铁1399号)在郑州成功下线。不仅标志着我国在超大直径竖井装备领域实现技术新突破,还意味着沪渝蓉高铁崇太长江隧道项目盾构接收井施工将迎来“智能利器”,为工程高效推进、安全建设注入全新动能。作为当前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竖井掘进装备,“启明号”整机具备超大断面、超深水下开挖能力,开挖直径达24米,最大开挖深度达150米。设备创新采用双臂结构,集成开挖、出渣、导向等功能于一体,搭载了姿态调整、沉降控制等多项创新技术,具备地质适应性强、导向姿态控制精度高、地层感知识别准等特性。依托这些先进技术,“启明号”能在软土、卵石、软岩、硬岩频变的复杂地质条件下,实现“有人值守、无人操作”高效掘进,显著提升了竖井施工的自动化水平,更成功破解了竖井掘进机水下作业“看不见、摸不着、测不准、控不住”的技术难题,有效消除了人员在竖井开挖高危作业环境下的安全隐患,进一步提升竖井施工的效率、质量与安全性。传统盾构始发接收井,多采用地下连续墙做围护,人工配合机械开挖,随挖进行支撑,开挖后进行结构施工,存在工期长、投资高、安全风险大、对周边环境影响大等诸多问题。相较于传统竖井施工,“启明号”通过机械自主开挖,同步装配结构,实现深井作业“井下无人化,井上少人化”,大幅缩短工程建设周期,降低施工风险,为沪渝蓉高铁崇太长江隧道竖井施工提供有力支撑。此次 “启明号” 竖井掘进机顺利下线,标志着我国高端隧道装备取得又一重大成果。该设备不仅将极大提升盾构工作井、通风井的施工效率与安全保障能力,更将为我国重大隧道工程施工注入新理念、新技术、新装备,进一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智能化转型升级。
  • 点击次数: 172
    2025 - 09 - 10
    9月9日,中铁山桥和中铁宝桥参建的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常泰长江大桥正式通车,标志着这座集高速公路、城际铁路、一级公路三位一体的过江通道正式投入使用。今后,从常州到泰州通行时间,由1小时20分钟缩短为现在的20分钟左右。两项世界第一和四项世界首创常泰长江大桥由一座跨主航道的主跨1208米钢桁梁斜拉桥、两座跨专用航道的主跨388米钢桁梁拱桥和一座3×124米的非通航孔钢桁梁桥组成。两项世界第一:创下了最大跨度斜拉桥、最大跨度公铁两用钢桁梁拱桥的世界纪录。四项世界首创:实现了减冲刷减自重台阶型沉井基础、“钢—混”混合结构空间钻石型桥塔、钢箱—核芯混凝土组合索塔锚固结构、温度自适应塔梁纵向约束体系四项世界首创设计。中铁山桥负责大桥(跨江段)主体工程钢桁梁、钢塔制造项目最大标段CT-A6标段,包含主航道桥常州侧Z0-Z86共计44个整体节段,录安洲专用航道桥、录安洲非通航孔桥的钢桁梁、附属钢构件及主塔防撞设施;中铁宝桥负责主航道桥南北钢塔、主航道桥跨中以北钢桁梁(含合龙段)、天星洲专用航道桥钢桁梁及附属结构。合计用钢量约27.2万吨。“五线一系统”引领钢桥制造新模式常泰长江大桥承载着巨大荷载与跨度,其下层桥面采用宽幅非对称结构,以此实现公铁同层功能。鉴于大桥跨度大、荷载能力要求高,主航道桥的上、下层桥面均采用U肋正交异性桥面板,这种桥面板的制造精度要求极高,每一个细节都需精益求精,才能确保桥梁稳固与安全。为保障大桥建设质量与效率,公司构建了板材智能下料切割生产线、板单元智能组焊生产线、钢桁梁杆件智能制造生产线、智能总拼生产线、智能涂装生产线、车间制造执行智能管控系统的“五线一系统”钢桥制造新模式,全面提升了钢桁梁制造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水平,推动我国桥梁制造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助力钢桁梁制造产业实现全面转型升级。技术突破实现毫米级精度控制在制造过程中,项目团...
  • 点击次数: 163
    2025 - 08 - 29
    近日,由中铁装备联合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江汉水网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水电八局共同研制的敞开式硬岩掘进机“江汉领航号”,在湖北省宜昌市顺利始发。该设备专为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1标输水隧洞量身定制,独头掘进距离创国内超大直径TBM之最。引江补汉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后续水源工程,工程输水总干线采用有压单洞自流输水,沿线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工程具有大埋深、长线路、大洞径等技术特点和高地应力、高水压、高岩石强度以及断层多等地质难点。本次始发掘进的“江汉领航号”TBM,开挖直径11.93米,整机长约180米,总重约3000吨,采用洞内组装,顺坡掘进,逆坡排水,掘进总长度约18.35公里,为全线掘进距离最长输水隧洞。截至目前,中铁装备为引江补汉工程提供的6台TBM,其中4台已成功始发,掘进总里程突破5000米大关。“江汉先锋号”是引江补汉工程下线的首台硬岩掘进机,也是目前国内引水隧洞项目中使用的最大直径单护盾硬岩掘进机,开挖直径12.23米,整机长度约160米,重约2800吨。设备集成了综合地质预报系统、刀具磨损及状态监测系统、护盾卡机预警及评估系统、盾体润滑系统等监测预警预报系统,能够有效应对沿线复杂地质难题。同时,创新性地搭载了同步推拼技术。“江汉开拓号”开挖直径12.23米,同为国内目前水利工程应用的最大直径单护盾硬岩掘进机,也是引江补汉工程穿越最大断面、最长软岩变形段硬岩掘进机。该设备设计最小转弯半径800米,适应最大坡度±10%,可以完成隧洞开挖、出渣、支护、导向、材料运输等全套作业。设备采用盾体偏心、刀盘扩挖、双速减速机及盾体减磨设计,增加护盾卡机预警和评估系统,最大程度降低潜在施工风险。同时,研发应用了测量免搬站功能以及智能辅助掘进、数字钻机、超前探测系统等多项智能化技术,能够为工程建设提供强有力服务。“江汉平安号”作为目前国内引水隧道项目中使用的最大直径...
  • 点击次数: 321
    2025 - 07 - 25
    7月24日,由中铁工业、四川水发集团、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主办,中铁城投、中铁六院协办,成都市新津区人民政府、中铁智能装备承办的中国中铁携手四川省打造高端装备产业首台盾构机下线活动在成都举行。四川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董里,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许兴国,中国中铁党委委员、副总裁马江黔,成都市新津区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区长胡建平,中铁工业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威,四川水发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向仕春,中铁六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光建,以及来自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中央驻川企业、属地企业及中国中铁相关单位代表共同见证了此次仪式的成功举行。董里在致辞中指出,“川山甲1号”盾构机的下线是四川水利事业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四川水发集团与中铁工业携手打造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成功将央企技术优势、市场优势与地方资源禀赋、产业需求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快盾构机等国之重器的研发制造。希望双方以此次合作为契机,深化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科技创新,联合科研院所攻克极端地质条件下施工技术难题,打造全国领先的川造高端装备品牌,形成从研发设计到运维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为四川省新型工业化贡献力量。马江黔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中铁始终将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重要指示作为根本遵循,把加强与成都的合作作为长期坚定的企业战略,双方深入合作历久弥新,共同见证了成都从区域交通枢纽到国际化大都市的华丽蝶变。此次活动标志着中国中铁在成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实现了从“布局”到“产出”的关键跨越,助力成都加快推动延链补链强链,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规模能力。中国中铁将充分发挥人才、技术、管理、装备、品牌等优势,不断为现代化新成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努力在服务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中展现新担当,以实际行动参与成都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能级提升,...
联系我们
电话:010-83777899

传真:010-83777728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汽车博物馆西路10号院5号楼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2018 - 2021 中铁高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